“剛進入臘月,我就接到了鐘叔的電話,一是關心我春節何時返鄉,二是希望我能多帶些‘金點子’回來。”1月27日,臘月二十八,記者撥通了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蒲花社區流動黨員李秋玲的電話,得知她雖然還在返鄉途中,但早已收到來自家鄉的牽掛。
李秋玲從小在蒲花社區長大,大學畢業后將黨組織關系轉回蒲花社區龍潭支部。雖然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回家,但她平時與社區黨委和龍潭支部的聯系并不少。她告訴記者,黔江區建立了流動黨員結對聯系機制,每名流動黨員都有專人聯系,社區黨委書記鐘世勇是她的結對聯系人。“每隔一段時間,鐘叔就會問問我的情況,也會說說村里的發展。”
最讓李秋玲感動的是去年夏天,臨近她的“政治生日”時,她收到蒲花社區黨委寄送的“紅色包裹”。“里面有黨章、黨員徽章、政治生日賀卡,還有‘致在外流動黨員的一封信’。”時至今日,李秋玲仍清晰記得收到包裹時的激動,她動情地說:“在外多年,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像一只風箏,而這些關心與惦念就是線,讓我既能展翅高飛又不迷失方向。”
如何能將內心的感動轉化為推動家鄉發展的能量?李秋玲一直都在思考。“我們社區毗鄰國家5A級景區,旅游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可供選擇的住宿也比較有限……”前段時間,借著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的機會,李秋玲著眼于社區長遠發展,提出從改善交通和住宿條件“破題”,以良好的旅游配套贏得游客“芳心”。這次春節返鄉,她想就此與社區黨委進一步溝通,“不以村里人,而是以游客的視角,為社區補短板提供更多思路與啟發。”
李秋玲與蒲花社區黨委的“雙向奔赴”,是黔江區關心關愛聯系流動黨員的一個縮影。黔江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黔江區從集中排查走訪、日常教育關愛、引導發揮作用入手,推動流動黨員“流而有聯”“流而有家”“流而有為”,確保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失”“離鄉不離心”“務工不誤學”。“這次,我們充分利用春節期間流動黨員大量返鄉的契機,組織各村(社區)召開流動黨員返鄉座談會,交流創業經驗、分享致富技術,充分激發流動黨員‘創業他鄉、服務老鄉、回報家鄉’的熱情。”
本報記者 劉鳳雙 通訊員 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