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閩北,陽光灑滿大地。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崇泰街道彭墩村,遠遠望去群山連綿起伏,山腳下的稻田里,一群人正在指揮著施工機械來回穿梭,現場一片火熱。
走近一看,原來是彭墩村黨支部書記鄭有帶領著一群人在農田里松土、蓄水,為春耕做準備。鄭有高興地說:“眼前這片新建的高標準農田,就是我們的‘希望田’!半年前它還是一個‘地塊塊、矮埂埂、渠彎彎’的田地,如今變成了一畝畝平整、設施齊全的高標準農田,這樣的田能產糧,還能產好糧。”
去年下半年,彭墩村黨支部在“黨建體檢”中發現,彭墩村耕地資源極為豐富,但標準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耕地還是傳統耕地方式,難以發揮更大的生產潛力。為此,彭墩村黨支部決定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補齊農業發展短板,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彭墩村黨支部迅速行動,率先在張源自然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然而,理想與現實存在差距,試點項目很快就遇到了困難,各種問題接踵而至。有的村民認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政績工程;有的村民認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會破壞原來農田生態,導致減產;還有的村民因自家田地被規劃為機耕路,覺得利益受損。
“我們認準的事,背石頭上山也要干。”這是南平成長起來的優秀干部、時代楷模廖俊波同志說的話。這句話激勵著彭墩村的村干部們。彭墩村黨支部決定“把支部建在項目上”,通過黨建引領,組織村“兩委”干部、老黨員、駐村工作隊、科技特派員、黨群工作者等16名黨員,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現場成立臨時黨支部,聚焦全村420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立了“一個任務、一名黨員”的“一對一”推進機制,加速推進項目建設。
哪里有困難,黨員就到哪里。面對群眾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老思路、舊觀念、不配合,臨時黨支部的黨員化身“宣傳員”。他們挨家挨戶上門宣講政策利好,動員群眾調整思路、轉變觀念、放遠視角,幫助群眾算成本賬、效益賬、長遠賬,并組織群眾代表到建陽區麻沙鎮學習取經、實地觀摩比較,讓群眾真正認可高標準農田項目。
通過村干部帶頭、老黨員示范、黨支部助力,便道修建、農田小改大、撂荒地復墾等重難點工作得以順利推進,項目提前半個多月完成。看著眼前一片片平整、肥沃、設施齊全的農田,彭墩村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深知,這片“希望田”來年將成為他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令彭墩村張源自然村村民們驚喜的是,“聚寶盆”說來就來。去年12月,張源自然村600畝高標準農田掛到“南平市建陽區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土地流轉。一周后就成功流轉,租期8年,平均每畝土地租金從原來的200元提高到500元。“春節前,我們村民小組就收到了土地流轉的2萬元定金,大家高興啊,在南方小年這一天,聚在一起慶祝大豐收。”張源自然村村民許加衛開心地說。
通訊員 林振興 葛景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