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凜冽,蒼翠的山嶺蜿蜒起伏,朝北俯瞰,湘江與漠川河交匯延綿,幾縷炊煙緩緩升起的那片平地便是雙河村。2021年初,我來到廣西桂林市興安縣湘漓鎮雙河村任黨組織書記助理,村里的工作剛剛上手,我又肩負起了工作隊員的擔子。
組織安排我結對幫扶本村家庭人口最多的一戶監測戶。記得我第一次到他們家走訪時,還沒進門就被院子里不停叫喚的狗嚇得后退了幾步。一位大姐聞聲走過來,聽我操著一口普通話,只是簡單地聊了幾句便把我打發走了。見我灰頭土臉地回到村委,村書記安慰我道,“你不會說這邊的方言,老百姓肯定不愿意搭理你,下次我帶你去他們家里坐下聊聊。”從村書記口中,我對這一戶的家庭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我見到的那位大姐叫甘小花(化名),家里有四個孩子,大兒子患有智力殘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三個女兒尚在讀小學,甘小花需要留守在家照料他們的日常起居,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丈夫蔣大財(化名)在外省打零工,受到疫情的影響收入不太穩定。“如何幫扶他們家增加收入?”毫無基層經驗的我在心里嘀咕,一時感到有些手足無措。
起初幾次入戶走訪,甘小花和村里的脫貧戶們一樣,對我客氣又生分,讓我意識到村民們對我這個年輕的“外鄉人”還不太信任。村書記曾叮囑我道,“要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們才會聽你的”。于是,我經常跑到甘小花家里拉家常、干農活,幫孩子們輔導功課……一來二去,我與甘小花一家人建立起了感情和信任,院子里的狗見到我也會開心地搖尾巴了。
今年6月,蔣大財因疫情停工返鄉回村,家庭收入驟減。得知此情況后,我立即登門與蔣大財一起商量幫扶對策。“我打算把家里那幾畝果地圍起來,散養一些土雞,但是手里的資金不夠。”蔣大財說。“我們可以幫你申請小額信貸,”我開始向他介紹起來,“這是國家針對脫貧人口實施的金融幫扶政策,不需要向銀行提供抵押或擔保,還可以享受財政貼息……”蔣大財聽完點了點頭,緊皺的眉頭慢慢舒展開來。
協助蔣大財填好申請表后,我又匆忙拿著申請材料到縣鄉村振興局和銀行審核蓋章。同時,我還幫助甘小花申報了鄉村公益性崗位,在村委做生態保潔員,每月有600元的工資,這樣既能夠增加收入又能夠兼顧家庭。兩天后,5萬元的貸款就發放到了蔣大財的賬戶,夫妻倆高興地握住我的手說:“感謝黨的好政策和黨的好干部!咱們的日子可有盼頭啦!”
炊煙依舊裊裊,駐村不覺已有兩年。在基層打硬仗、抗重擔,練就了我的一番本領,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涵養了我的為民情懷,讓我真正融入了村子,走進了村民的心里。歲末將至,蔣大財到村委送來一籃土雞蛋,并給我算了一筆賬,滿臉欣喜地說他們家今年的收入有7萬多元呢!我深刻感悟到,幫扶不只是填寫一串串數字,而是辦成一樁樁實事,這些點點滴滴都化為了魚水情深,成為我今后干事擔當的力量源泉。
圖為唐媛在入戶走訪、輔導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