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慈禧太后賜名的美食‘饹馇’發源是哪兒嗎?您知道在2014年的APEC會議上,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的純銀絲巾果盤產地在哪兒嗎?就在我們馬蘭峪呀!”最近,記者來到河北唐山市遵化市馬蘭峪鎮采訪,一見面鎮黨委副書記楊曉東就迫不及待地數起家珍。
馬蘭峪鎮位于長城腳下、燕山南麓,毗鄰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是一個以滿族為主,漢、回、蒙、壯等多民族聚集的鄉鎮。2010年,馬蘭峪曾經作為唐山市唯一的小城鎮代表,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亮相,展現了其“歷史文化名鎮、商貿旅游重鎮”的名片。時至今日,馬蘭峪鎮以“黨建領航、文化鑄魂、凝心聚力、全鎮振興”的發展理念,豐富著古鎮的消費新業態,吸引著中外游客,正成為遵化的“領頭鎮”和“標桿鎮”。
讓冰冷的文物有溫度
一進馬蘭峪鎮的官房村,記者仿若有種穿越古代宮殿的感覺。全村由長1000多米的青色古城墻環繞,村里的石板路守護著歲月的秘密,雕花橫梁上“官房”滿漢雙文的牌匾隱藏著歷史的脈絡,小村不大,但環境優美、富有滿族特色。
“這里曾是清王朝護衛皇家陵園——清東陵的官兵綠營。官房村人幾乎都是守陵人的后代。”村民馬小東告訴記者。目前,全村398人皆為滿族,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和風俗。作為滿族后裔,官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景明對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
“2001年上任后,我就一直琢磨著如何把官房村建成少數民族特色村。”徐景明率先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了具有濃郁滿族特色的建筑,又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們改造房子。但古建筑造價比普通建筑的造價高,觀望的人多,行動的少。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徐景明就自掏腰包給鄉親們墊資。就這樣,門樓、影壁、青石板路……“滿族文化特色小鎮”逐漸成型。
“保護歷史文化名鎮不能只靠建筑,還要傳承文化內涵。你看我們這個滿族文史館,就是村里熱愛滿族傳統文化的村民們自發建的?!毙炀懊髦钢臅^里的一塊石磚,向記者介紹:“這塊磚是清朝時期房檐上的一角,這是我們在全鎮范圍內找到的‘大寶貝’。”文史館里的老物件也因為村民的收藏有了溫度。村里還編制了遵化市馬蘭峪鎮官房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成立了滿族傳統文化研究協會,通過捐贈、收集有關的文物,向游客們展示官房村的前世今生和滿族風俗。
完整保留的滿族文化特色,讓官房村的特色旅游風生水起。該村先后榮獲“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唐山市旅游示范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10多項榮譽,2023年接待游客約2萬人。
讓非遺文化大放異彩
帶火了馬蘭峪鎮的不僅有滿族傳統文化,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個小鎮里,藏著古建修復技藝、鐵畫、滿族八大碗、滿漢雙文書法、傳統金銀器制作工藝5項非遺,尤其以金銀器制作工藝更為出名。
因清東陵的修建,馬蘭峪鎮的皇家金銀技藝一路敲敲打打,走過了300多年的歷史。鎮里的金銀器產業在全國占據著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實的金銀器小鎮。金銀器手工技藝在這里落地生根、代代相傳,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不是靜止的,如何推進傳統金銀器制作工藝融入現代生活?馬蘭峪鎮從未放棄過探索。
在遵化市蟠龍金屬工藝品廠區內,時不時傳來“叮叮當當”的金屬敲擊聲,2014年APEC會議,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的純銀絲巾果盤,就出自這里。
提及當初的參國禮,副總經理穆瑞春依然難掩激動之情:“這是我們公司的驕傲,更是馬蘭峪鎮的驕傲?!苯疸y器鏨刻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主要體現在手工鍛造之上,通過平鏨、浮雕鏨、絲鏨、鏤鏨等手法,使紋飾凹凸分明、錯落有致、明暗清晰。在馬蘭峪,金銀器制匠人至今仍采用手工鏨刻工藝。
這項技藝打造出的作品,不僅極具收藏和觀賞價值,在帶動群眾就業方面也煥發出新的生機。記者在這家公司里看到有20多歲的年輕員工,也有將近60歲的老員工,顧寶忠就是其中一員。他原是修表匠,因小兒麻痹癥,無法外出打工,生活陷入困境,入職后的他很快便掌握了鏨刻技藝,不僅成功脫了貧,還當上了這里的高級技工,帶了10多個徒弟。
讓手藝變為一種職業,讓非遺更有價值。馬蘭峪鎮近年來高度重視非遺傳承工作,尤其是在推動傳統金銀器制作工藝走規模化生產經營道路方面,下足了功夫。全鎮以突出馬蘭峪“銀器小鎮”特色,著力打造北方金銀器重鎮品牌,形成了集研發、設計、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銀器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目前,全鎮已有銀器生產廠30余家、家庭作坊50余家,銀器制品暢銷海內外,帶動當地3000余名農民增收致富。像蟠龍工藝、唐宮銀匠、永利銀樓等公司,源于清代宮廷的花絲鑲嵌和鏨刻等皇家工藝至今領先業內,年銷售額均在千萬元以上。
讓文商旅古鎮舊貌換新顏
產業助力讓馬蘭峪這個文商旅古鎮“活”了起來,但想要讓古鎮“火”起來,除了要注入文化和商業內涵,還要為游客提供優質體驗。
記者在走訪惠營房、定營房、裕營房3個村莊時發現,縱橫寬敞的街道和背街小巷干凈而整潔,很多人家房前都種著紫藤等植物。尤其是惠營房村,藍天白云下,一幢幢整齊的民居小院佇立在道路兩側,青松古井和新容新貌形成鮮明的對比。
馬蘭峪鎮組織委員孫文告訴記者:“別看現在干凈又整潔,你能想象5年前,這里還是個垃圾遍地、柴草亂堆、私搭亂建嚴重,讓鎮村干部頭疼、群眾怨聲載道的后進村嗎?”
惠營房村的村民們告訴記者,今天村里舊貌換新顏都得益于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周建忠。“周書記上任后,和村干部們帶著我們把全市所有的示范村、環境優美的村、凝聚力強的村都參觀了一遍?!贝迕窭钪緡貞浾f,“差距果然大,但觸動更大?;貋砗?,大伙兒開始反思,為什么別人能干的,我們不能干呢?”村民改造家園的熱情被徹底調動了起來,但面對“一窮二白”的村集體收入,卻不知從何入手。
“沒有錢也要干!這是我們周書記說的?!碧崞鹉俏桓矣诳杏补穷^的村書記,村民們的佩服溢于言表。周書記帶著村“兩委”用爭取到的9萬元民族發展資金和自籌的7萬多元,從百姓們最關心的修路入手。村里家家志愿出工、戶戶義務出力,把水泥路修成了走向振興的“團結路”,不僅聯通了各家各戶,還縮短了黨群干群之間的距離。
“你看這張照片就是新路通車那天的合影。”孫文指著照片欄里的照片對記者說。通過這場硬仗,惠營房村“干群一條心,老少同上陣”的“志愿服務模式”被延續了下來,成為了惠營房村的新風尚。周建忠也因此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村路通了,心路就通了,產業發展的事兒也就順了。近年來,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惠營房村大力發展精品民宿、農事體驗、觀光度假等,目前已投資110萬元,建設了一座占地16畝的休閑觀光園和一條150米長的紫藤文化長廊,栽植了海棠、丁香等綠化樹,并投資了100余萬元修建了苔蘚大棚和垂釣園,預計建成后能再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村里還與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合作,在避免文旅項目同質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企業入村投資、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等方面進行更多探索。
“因為惠營房村這幾年翻天覆地的變化,鎮里提出了惠營房、定營房、裕營房‘三房聯建、帶動一片’,嘗試以黨建引領,以點帶面、連線成片,打造彰顯民族特色的‘文化區’、鄉村振興的‘樣板區’和生態環保的‘示范區’,以此來帶動全鎮大發展、大跨越?!瘪R蘭峪鎮黨建辦主任李莉一邊介紹,一邊向記者發出邀約:“歡迎你夏天再來。那時候,惠營房村的紫藤花都開了,你可以到旁邊的垂釣園釣釣魚,再去我們南吉峪村采摘園里摘點西紅柿吃,可愜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