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木蘭街是條年輕的街。三十年前我隨父母搬到這里時,它只是條沙土路,還沒有“木蘭街”這個名字。汽車一過,塵土飛揚,嗆得人睜不開眼睛。大雨過后,街道滿是泥濘。坑洼之處,積水數天,難免滋生蚊蟲。夏日高溫下,水坑散發(fā)出刺鼻的氣味。
這條沙土路貫穿整個下洼村,住房以沙土路為中心分列兩側。那時候村莊所處的位置是城鄉(xiāng)接合部,人們到市里辦事,總會說“上一趟街里”。村民們想象不出,三十年后這里會是什么樣。
老田的診所就是在那個時候掛牌開診的,位置在街道的南側。一個塵土飛揚的上午,一陣鞭炮聲過后,老田穿上了白大褂,就此開門接診。村莊里有個感冒發(fā)燒、頭疼腦熱都去找老田搭脈、聽診。老田中西醫(yī)兼通,用棕色桑皮紙包上藥片,或者抓上幾劑中藥,多能很快見效。
在木蘭街與動力機巷的交叉口,老徐經營著這里最早的理發(fā)店。當理發(fā)師的時候,老徐還沒結婚,正有個熱戀的男朋友,時不時來理發(fā)店幫她打理。老徐愛干凈,理發(fā)店弄得井井有條,到處都是洗頭膏的清香味。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城市的發(fā)展步伐加快,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條塵土飛揚的沙土路,也開始感受到城市化進程的腳步。某一天,施工隊來到這里。數天后,一條整潔的柏油路出現了,路兩側安上路燈,且在路口豎起牌子,寫著“木蘭街”幾個字。自此,木蘭街誕生。
兩年后,木蘭街的北面建起幾棟六層高的住宅樓,這是村莊的第一個小區(qū)。村里第一批住進樓房里的人,脫離了燒煤取火的生活。
木蘭街上的餐館多了起來。每到飯點,餐館里飄來各種菜肴的味道。路面上的汽車越來越多,人流量越來越大。到了夜晚整條街道燈火通明,亮堂堂的。老田的診所曾是這里關燈最晚的,診室里的燈每天都會亮到深夜。木蘭街上的路燈亮起來以后,診所的燈光便不再孤獨。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街上出現了更多的理發(fā)店。老徐也不再是這里的獨一份。老徐結婚多年,她的丈夫看準了木蘭街越來越熱鬧的景象,審時度勢,勸老徐關了理發(fā)店,轉身開起木蘭街上第一家干果店。清香的洗發(fā)膏味從老徐的店里消失了。她收起了剪刀,拿起了秤桿,買賣做得風生水起。
如今,木蘭街與新建成的芳草路交會,車流如織,東端緊鄰新建成的高鐵站。曾經的村莊,建起了高層住宅樓,只能從村里老人的只言片語中,了解木蘭街的前世今生。
木蘭街上的人們和這條街一起,踏著時代的節(jié)拍,走向更精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