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老式鐘表就是我們村里的寶貝,它不僅見證了我們背井離鄉的陌生之旅,也見證著我們邁向小康的幸福之路。”閩寧鎮原隆村黨支部書記妥成福告訴記者。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福建對口支援寧夏。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任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提出了建設閩寧村的設想。由此,數萬名群眾陸續進行易地扶貧搬遷,落戶在此。2002年,閩寧村發展成閩寧鎮,原隆村是閩寧鎮的一個新村,于2010年規劃建設。
妥成福也是搬遷者之一。談起搬遷前后生活的變化,妥成福直言“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以前上學要翻山越嶺,步行3個小時才能到學校。搬遷之后,只需要20分鐘就能走到學校!”近在咫尺的學校和寬敞明亮的教室,讓從山溝溝里走出來的他加倍珍惜念書的機會,并在多年后考上了心儀的大學。大學畢業后,妥成福沒有如預想的一般走進大城市,而是轉身踏上返鄉之路,成為村里的“當家人”。“我希望能帶著大家富起來,生活越來越好。”
搬遷時,村里人也帶了不少老舊物品,被視為“村寶”的老式鐘表就是其中之一。“這個鐘表在以前可是‘香餑餑’,全村就這一個,大家想知道時間的都要去看這個鐘表。后來搬遷時候特地被帶了出來,留存至今。這個鐘表,見證了我們生活的點滴改變,也蘊含著我們對當初那片土地的濃濃鄉情。”妥成福說道。
移民搬遷是為了脫貧致富。為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政府充分發揮閩寧協作機制優勢,大力招引閩商、臺商過來投資興業,原隆村先后培育16家優質企業,依托潤騰躍牧業、壹泰牧業等龍頭企業,建設原隆村光伏養羊園區,穩定帶動33戶家庭戶均增收2.5萬元;以釀酒葡萄、設施大棚等特色種植產業為布局重點,種植釀酒葡萄總面積達2200畝,建成設施園區溫棚3處,解決就業600人次,增加農民收入960余萬元,讓大家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奔頭。
“剛從老家搬遷到原隆村時,主要靠我和丈夫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一次偶然到立蘭酒莊的葡萄園種植基地鋤草,讓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村民劉莉說道。
剛開始只是在葡萄園除草,到酒店拖地、打掃衛生,但因為聰明勤快,劉莉后來成為立蘭酒莊的骨干人員,專門負責葡萄酒釀造生產,月工資5000多元。她的丈夫也在酒莊做葡萄樹種植和管理工作,月工資5000多元,夫妻倆年收入超過10萬元。“以前掙不來錢,現在每個月都能拿到工資,回家路上我買點水果,周末和家人一起開車去銀川逛逛街,覺得特幸福!”
近年來,原隆村又有了新動作:當地新建閩寧鎮游客集散中心,規劃布局吃、住、行、游、購、娛平臺,讓自身的旅游資源融入銀川西線旅游帶和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旅游文化長廊。電視劇《山海情》熱播后,閩寧鎮文旅部門還推出6條精品線路,并打造“山海情”文旅園,初步形成一體化的文旅產業鏈。
經過20多年的不懈奮斗,昔日荒涼貧窮的“干沙灘”變成了生態美好、產業興旺的“金山”。閩寧鎮由最初8000多人發展到6.6萬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1997年的500元增加為2023年的17882元。
“東南風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來,拔掉窮根把花栽,拔掉窮根把花栽,美得喲沙漠變花海……”夕陽西下,一曲動聽的《山海情》插曲,唱出了閩寧鎮人們的幸福生活。
原隆村風景(原隆村村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