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山西省襄垣縣虒亭鎮土落村的丹參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紫色丹參花映入眼簾,“致富花”迎風怒放。
“從無到有,我們村的丹參種植面積有1170畝,牡丹300畝,一年村集體收入預計可達100余萬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土落村支部書記顧立東說,我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自主經營,村民通過收益分紅形式獲得股份收入。
顧立東介紹,土落村目前正在和振東集團對接,準備建設占地10余畝的藥茶企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
“和國企簽協議,咱放心。種辣椒比種玉米強多了,而且價格還有保障,不愁賣不出去?!毕逶h西營鎮吳北村村民任來先和縣物資總公司簽訂種植辣椒協議后喜上眉梢。
西營鎮吳北村、下良鎮郝村等村黨支部與襄垣縣物資公司合作社簽訂協議種植辣椒,收支相抵后,村合作社每畝凈收益在1000元以上。同時,產品深加工后產生的利潤,國企與合作社按一定比例進行二次分配,這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奠定了扎實的資金和產業基礎。
“產業選對頭,小康有奔頭”。作為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縣,襄垣縣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的重要抓手,厘清發展思路,把牢產業主線,抓住增收核心,轉變觀念,創新方法,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八種模式”。
其中包括“黨支部+國企+合作社”模式,讓集體土地用起來;合作社“代工”生產模式,讓閑置勞動力動起來;農村電子商務模式,讓“互聯網+”連起來;“百企幫百村”合作經營模式,讓幫扶企業管起來;發揮區位優勢創收模式,讓物業資產轉起來。
除此之外,還有合作社“入股分紅”模式,讓資金資源活起來;合作社自我發展模式,讓組織優勢揚起來;打造鄉村特色旅游模式,讓鄉賢能人帶起來。八種模式相互銜接、有機統一、聯合發力,帶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農村集體增收“雙增”目標。
襄垣縣創新“八種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有效地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資源整合起來、產業發展起來,從而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從根本上激活了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使支部更有凝聚力,村莊更有精氣神,村民更有歸屬感。
預計年底,襄垣縣229個行政村中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的占比可達90%,將有效解決村級黨組織“有心干事、無錢辦事”的難題,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和創業的能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