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美了,路燈亮了,道路寬敞了,自來水進家了,文化廣場熱鬧了,村容村貌大變樣,‘一事一議’為我們議出‘美麗新農村’。”提起“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帶來的變化,山西省黎城縣黎侯鎮陳村村民柴增強十分高興。
2018年,黎城縣制定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實施辦法和項目資金管理辦法,整合各類涉農建設資金,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力度,積極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經過近7年的實踐,受益村莊迎來“蝶變”。
“補”出幸福生活
黎城縣瞄準解決農村地區突出且關乎民生福祉的問題,集中力量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群眾參與獎補項目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走進黎城縣上遙鎮西柏峪村,“請珍惜水資源,節約每滴水”“隨手關水、人走水關”的標語不僅張貼在公共區域顯著位置,更刻在每位村民的心上。
“俺們村現在的水價每立方米比之前足足下降了2.5元,一年下來可以節省不少錢呢。”村民王巧玲興奮地給記者算賬,經過調價后,大大降低了村民們的生活成本,按照她家的平均年用水量計算,一年能省下好幾百塊錢。
據介紹,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供水管網老舊導致“跑冒滴漏”、管理維修費用疊加、二級提水導致供水成本增加、村民節水意識欠缺,致使村民生活用水不便,村集體電費增加。“去年,我們申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對全村1650米長的供水管網進行改造,安裝智能水表95個,不但徹底解決了村民因共用水表、水費分攤等引發的各種矛盾,還讓用水戶真正體會到實實在在用水、明明白白消費的好處,促使村民養成了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西柏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靳麗華說。
據統計,僅2024年,黎城縣實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108個,項目總投資2000余萬元。其中,新鋪設硬化的街巷與道路7.2萬平方米,鋪設飲水管網1.6萬余米,新建水渠3400余米,各類護坡、護壩4000余立方米……這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覆蓋了全縣108個村莊,惠澤約4萬人口。
“變”出美麗鄉村
為確保項目規范運行,黎城縣財政局和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還制定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實施細則,對每一個項目建設規模、標準、績效進行嚴格審核審批,確保惠民政策落實,并實行專賬管理、專款專用,確保財政獎補資金使用高效安全。
在洪井鎮北社村,瀝青鋪設的道路筆直平坦,兩旁屋舍白壁青瓦,庭院籬笆伴著美麗人家,恰似一幅田園畫。保潔員溫秀紅手持工具,沿途清掃,“這里沒有什么垃圾,掃來掃去只有落葉。”溫秀紅說,記憶中的北社村,老舊廢棄的房屋隨處可見,道路上污水隨意橫流,垃圾無序散落在各處,臟亂差的情況與如今的潔凈宜人形成鮮明對比。
農村環境好不好,直接關系農民生活質量,事關鄉村全面振興。近年來,北社村深入學習借鑒浙江省“千萬工程”經驗做法,借助“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從人畜飲水、垃圾收集、村內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再到公共設施建設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北社村的“蝶變”,是黎城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村子環境好了,群眾富了,干群關系好了,這兩年回來的村民也多了起來。”洪井鎮黨委書記劉曉慧笑著說,“得益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請群眾參與決策、監督,工作由原來村委會唱‘獨角戲’變成村民廣泛參與的‘大合唱’,大家共同出資、共同建設、共同監督。”
截至目前,黎城縣共投入農村綜合改革財政獎補資金6667萬余元,其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4867萬元,實施獎補項目344個;美麗鄉村建設獎補1200萬元,實施獎補項目4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獎補600萬元,實施獎補項目2個。
“議”活基層民主
“一事一議”,重點在“議”。“黎城縣始終堅持群眾自愿、民主決策、農戶受益、程序合法的原則,充分發揮村民大會的作用。”黎城縣副縣長岳保國介紹,在確定項目前,先由村委組織召開群眾大會,并投票選舉出群眾威望高、有致富能力的村民代表,成立村民理事小組、村民理財小組、村民監督小組,由村民代表充分收集村民意見,提出擬建項目規劃,提交村民代表會議或村委會議擬定建設項目。村民有權選擇議事項目、有權參與籌資籌勞方案的制定、有權對項目的實施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這條路的修建方案是經過我們村民代表共同討論敲定的,修得真不賴。”站在黎侯鎮南村寬闊的村道上,村民王喜生頗為感嘆。
黎侯鎮南村黨支部書記張君正介紹,南村曾是全縣脫貧攻堅重點村之一,為了盡快擺脫貧困局面,該村“兩委”通過“一事一議”會議,召集村民代表共同商討村內公益事業的建設事項,整個工程村民做主。從2018年起,該村依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新建村硬化道路2700余平方米。在此期間,村民熱情高漲,紛紛自發投入義務勞動,未出現一起因村民不滿而導致的阻工事件。“村民怨氣少了,理解多了,對村干部更加信任了。”
通訊員 李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