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來自南京大學15個院系的28名同學自主組隊,共同組建了“講好新時代鄉村醫療的中國故事”社會實踐小隊。他們深入上海、江蘇、河南、廣西等10個省(區、市)的30多家基層醫療機構,通過對話百名鄉村醫生,了解新時代鄉村醫療的變革,聽鄉村醫生的“未來之盼”。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本科二年級學生仲意是這一社會實踐小隊的隊長,調研中他最深切的感受是“變化在發生”。其中最大的變化是,隨著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持續推進,鄉村醫療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他發現,受訪的鄉村醫生大多有在省、市、縣級醫院進修學習的經歷。在一些地區,醫共體內的專家醫生也會定期下沉到鄉鎮醫院交流坐診,他們與鄉村醫生保持暢通的聯系,這為鄉村醫療的診療方案更新提供了助力,也為鄉村醫生處理各類疑難雜癥提供了參考。
中西醫結合的治療體系是南大學子們此行感受到的鄉村醫療一大特色。在一些急性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西醫的精準診斷、手術治療、抗生素等現代治療手段得到了越來越多村民的認可和信賴;而在面對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及一些難以根治的病癥時,中醫的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以及通過飲食、草藥和養生等方法來預防和治療疾病被村民廣泛接受。
在與百名鄉村醫生的對話交流中,南大學子們問了同樣一個問題——您對新時代的鄉村醫療發展有哪些期盼?“鄉村醫療的資源配置是鄉村醫生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仲意介紹,調研中發現,很多鄉村醫療機構配備了新型的醫療設備,醫療條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鄉村醫生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先進的醫療器械進入鎮、村醫療機構。如今,鄉村醫院的數字化建設持續推進,大大提高了診療的效率和效果。一些鄉村醫生希望能夠將遠程醫療、在線會診等信息化診療手段在鄉村進一步推廣,讓更多鄉村居民享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鄉村醫療的人才隊伍建設也是反復聽到的鄉村醫生們的“心聲”。這包括了吸引更多年輕人才加入到鄉村醫生的行列當中,以及通過培訓等手段提升鄉村醫生的診療水平,將更多鄉村醫生轉化為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趙鑫老師作為實踐項目的指導老師全程參與了此次社會實踐項目的立項、調研方法以及成果總結工作。她表示,實踐團隊的同學們深入全國各地開展田野調查,以學生的視角“看變化、聽心聲”,取得了豐碩成果,為講好新時代鄉村醫療的中國故事貢獻了青春力量。
本報記者 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