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云南麻栗坡縣東南部的下金廠鄉,距縣城25公里,國土面積132.56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107個村小組。倉房村委會是距離下金廠鄉地理位置最遠、脫貧攻堅任務最重、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全村共12個村民小組,居住著苗族、漢族、瑤族,少數民族以苗族為主,占45.05%,共465戶1878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口達190戶698人。
如何用好產業扶貧政策,把公司、合作社和貧困戶聯合起來“抱團”發展,成為倉房村脫貧攻堅的重大難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出列,下金廠鄉黨委政府搶抓機遇,堅持黨建引領,探索出了“以黨組織為核心、以麻栗坡農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以村辦合作社為單元、以貧困戶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村辦合作社抱團發展、貧困民眾參與“三變”改革受益的帶貧機制。不僅讓產業扶貧資金使用效益發揮到了最大化,而且解決了村辦合作社帶動力不強的問題。
黨組織引領產業興旺。倉房村黨總支通過召開軟弱渙散黨組織專題組織生活會,梳理本村的發展思路。堅持問題導向、抓住關鍵、聚焦重點,采取“黨建”模式推動農村基層黨支部“上產業鏈”“進合作社”。發揮好黨組織書記的“頭羊效應”,使黨組織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堅強堡壘,更好地組織農民跟著黨組織走、跟著市場走。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在產業相近、地域相鄰、資源互補的村組建聯村黨組織,推動脫貧攻堅由單兵作戰向集團作戰轉變,統籌推進連片開發、聯動攻堅、抱團發展。
“外引”龍頭公司。龍頭帶動,產業轉型,倉房村按照“黨委政府主導、公司化運作、合作社生產、貧困戶入社入股分紅”的思路。貧困戶將閑置的土地、資源入股合作社,引進了麻栗坡農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一是通過農戶與村委會簽訂委托書,委托村委會與龍頭公司簽訂戶均3000元的資金投入協議,每年按照10%分紅給檔卡戶;二是通過與合作社簽訂技術幫帶到戶協議,為農戶提供種養技術、市場信息、培訓及信息咨詢服務和產品銷售等多種服務,帶動農戶進入產業經營,促進農民增收和農產品加工業水平的提升。
組建村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宣傳發動、能人帶動、示范帶動的辦法,實施農村“領頭雁”工程,樹立“連片種植、統一管理、打造亮點”的理念,以砂仁種植為主,水產品養殖為輔,以“農戶+黨組織+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建立中草藥交易市場,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于是村“兩委”班子商量組建了注冊資本金為200萬的麻栗坡縣助農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單家獨戶”的種植緊緊聯系在一起,相互抱團取暖,不斷加強和先進合作社的交流學習,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帶領貧困群眾共同發展致富。
“倉房模式”通過黨組織引領產業興旺、“外引”龍頭公司、組建村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方合力。把散漫的農民重新組織起來,把過去的‘單家獨戶’變為‘眾人拾柴’,‘單打獨斗’變為‘兵團作戰’,‘你來管我’變為‘自我管理’。形成“一村一產業”的格局,實現了村產業全覆蓋。也讓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三項改革,將農村集體、農民的“死資源”變為“活資產”。
“讓基層黨組織發揮引領作用,黨員發揮帶頭作用,讓村集體和困難群眾享受到入股分紅的利益,進一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切切實實讓農民富起來。村民們形成抱團發展、攜手小康的命運共同體,在發展上也必然更加積極?!编l黨委書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