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以“三年強村計劃”為抓手,增強集體經濟發展“自我造血”功能。2020年,全市所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15萬元以上,其中30萬元以上的村97個,50萬元以上的村47個,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33.6萬元。
按照“村村建強、整鎮推進、整市提升”要求,桐城市編制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發展路徑和發展舉措,市委連續兩年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列為“十大改革事項”之首,市直單位、骨干企業與扶持村結對開展幫扶,充分發揮各方職能、資源、項目優勢,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納入鎮村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內容,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確保工作有人抓、問題有人解。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桐城市堅持內挖潛力、外借資源,多業并進、多措并舉,探索出資源資產撬動、服務創收促動、田園綜合體帶動、鄉村旅游驅動、電子商務拉動、抱團發展聯動的“強村六法”。
資源資產撬動。桐城市擁有農村集體資產7.7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69億元。全市196個村開展農村“三變”改革項目236個,投入財政資金1283萬元,5.6萬農戶參與改革,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服務創收促動。全市159個村通過委托管理、物業服務等方式,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582萬元,占經營性收入的28.4%。文昌街道石河村依托城郊區位優勢,投資1100多萬元新建6652平方米綜合服務中心大樓,發展物業經濟,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0多萬元。
田園綜合體帶動。全市盤活利用土地、水面等各類資源1.2萬畝,村集體和經營主體共同投入資金2.1億元,發展田園綜合體項目31個,村集體年增收271萬元,村民增收755萬元。嬉子湖鎮蟠龍村以“提升種植業,推廣養殖業,做強水產業,發展旅游業”為目標,流轉土地組建農業發展公司,2020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4.2萬元。
鄉村旅游驅動。全市村集體投入土地、山場、水面等資源1989畝、房屋面積10244平方米、資金758萬元,發展鄉村旅游項目17個,集體年增收75.5萬元,帶動農民年增收143萬元。范崗鎮樟楓村盤活荒地打造“萬畝桂花園”,成功舉辦四屆鄉村旅游桂花節,接待游客80萬人次,農特產品和農家樂收入1000余萬元。
電子商務拉動。桐城市依托淘寶、農夫商城、村郵樂購,在全市203個村建立村級電商平臺,2020年實現網絡銷售3億元。新渡鎮老梅村是安慶市首個“中國淘寶村”,村集體投資70萬元建設村級電商服務中心,提供網店托管、美工、培訓等服務,集體年經營性收入達到50萬元。
抱團發展聯動。建立村級集體經濟“飛地”抱團發展產業園,購買桐城經濟技術開發區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并出租,重點扶持29個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的村,每年獲得保底分紅92.4萬元。大關鎮不僅將部分鎮級資產無償轉讓給村,還統籌協調百嶺村等8個村聯建472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對外租賃,每年為村集體增收40萬元。(安徽省桐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 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