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走進位于廣東省鶴山市桃源鎮的大光明制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縫紉機“嗒嗒”作響,旺龍村村民李文芳正專注地縫制著傘面。幾個月前,她還是個全職媽媽,如今已成為廠里“媽媽崗”的熟練工。
“每天騎車七八分鐘就能到廠里,每月能賺2500元以上,最關鍵是能照顧好孩子。”說起現在的工作,李文芳笑容滿面。
作為“中國制傘名鎮”,桃源鎮傘篷經營主體超450家,是帶動就業的重要引擎。然而,像李文芳這樣需要照顧家庭的農村婦女,面臨“想工作卻脫不開身”的困境。這一難題的破解,源于當地黨委政府探索推出的“媽媽崗”靈活就業模式,也離不開桃源鎮制傘產業鏈黨委的穿針引線。
針對鎮域“靈活勞動力多、農民增收渠道不多”等情況,桃源鎮制傘產業鏈黨委為助力企業招工用工,聯合鎮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就業驛站,提供求職登記、技能培訓、職業指導等服務,推動村民實現就近就業。同時,產業鏈黨委以黨建聯建為抓手,推動鏈上企業黨組織與周邊行政村黨組織結對共建,通過網格員走訪了解村民勞務意愿,針對性推出“媽媽崗”就業模式,以彈性工作制解決村民們的就業需求。
“一把小小的傘,渾身都是精細活,從大裁、拉邊、小裁、合片,再到打珠尾、縫傘、成品包裝,目前主要以人工作業為主,很適合農村婦女。”制傘產業鏈黨委書記裘來安介紹,“媽媽崗”最大的特點就是員工可以根據接送孩子的時間靈活調整上下班,一般按件計酬。“這種模式既解決了企業的用工需求,又照顧到了媽媽們的實際情況,實現了雙贏。”裘來安說。
同時,產業鏈黨委還聯合龍頭企業開設免費技能培訓班,讓零基礎的村民也能快速上手,實現“培訓即上崗”的無縫銜接。今年已累計培訓學員逾100名,幫助20家企業實現穩定用工。
從縫制傘面到組裝帳篷支架,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悄然改變了許多鄉村家庭的生活。同樣來自旺龍村的陳錦華算了一筆賬:丈夫在城里打工,自己在“媽媽崗”每月能掙2000多元,加上家里幾畝地的收入,今年春節前把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翻新了。“以前總覺得自己除了帶孩子什么都做不了,現在既能賺錢補貼家用,又能照顧家庭,心里特別踏實。”陳錦華的話語中滿是自豪。
目前,桃源鎮黨群服務中心就業驛站整合農村富余勞動力、失業人員、全職媽媽等人群與企業對接,吸納近1萬人次就業,部分村從事傘篷工作的村民多達半數,其中包括“媽媽崗”、農村富余勞動力等靈活就業人員約5000人。一把把雨傘,撐起了許多鄉村家庭的美好生活愿景,實現了“小崗位”帶動“大民生”。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陳瑤 陳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