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漫步棧橋,放眼遠眺,津南區“稻香源”千畝稻田景觀區連片金黃,稻穗伴隨著秋風輕舞搖曳,沙沙作響。
9月23日上午10時,中國小站稻米之鄉──津南區以首屆“稻米節”系列慶祝活動拉開了喜慶豐收的序幕。
在稻田機械化收割程度將近100%的津南區,村民們在預留片地上,采用最傳統的“人工揮鐮”方式收割稻谷,體驗農耕樂趣,表達豐收喜悅。參加稻米節活動的各界嘉賓走上“田間棧橋”,近距離欣賞稻田美景,也同稻田中“裝點”的風車、谷堆、草人一起,印刻在“稻菽千重浪”的雋美畫卷中。
“我小的時候,小站稻全是人工收割,現在播種和收割全部機械化了。今天我在活動中體驗了收割稻谷的老把式活兒,滿滿的鄉愁涌上心頭。”群眾郝文成拿起鐮刀,臉上掛滿了喜悅。
活動中,熱鬧喜慶的文藝演出燃爆全場。大鼓表演《威風鑼鼓》氣勢昂揚,舞蹈《走進新農村》《中國美》盡展新農民風姿,合唱《我們的田野》表達出青少年禮贊祖國的美好愿望,市級非遺《小站撓秧號子》則將江淮婉約與齊魯奔放有機融合,把津南人民稻耕勞作的熱情與精神面貌全面展現,獲得全場喝彩。
此次津南首屆“稻米節”還特別安排了“斗米大會”“稻米品鑒”等環節,群眾們通過現場品嘗,掃碼投票,優選心中的最香小站稻。“現在種植的小站稻一年比一年好吃,有一種小時候的味道,油亮軟糯,口齒留香。”參與者左慶華一邊嗅著米香,一邊豎起大拇指。
原產于津南區的小站稻,是全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域性證明商標,擁有千年耕作歷史,因黏香適口、回味甘醇馳名中外,曾以特二級優質米遠銷日本、古巴、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作為中國小站稻米之鄉,津南區近年來積極推進“小站稻振興計劃”,水稻覆膜旱播濕管、施用生物有機肥改良土壤環境、綠色防控助力春播、物聯網監控、稻蟹混養等,一大批以綠色為核心的保護性種養和管護模式逐漸興起。
“通過植保無人機防治水稻病蟲害示范項目的實施,3年來,全區累計示范面積達7.1萬畝,作業面積21.3萬畝次,綜合防效達到90%以上。”區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植保站站長馮學良介紹說,“2019年我們還組織申報了‘全國病蟲草鼠害疫情區域綜合監測站’,目前已在全區設置6個點位,可實現無人測報和數據遠程傳輸。”
在小站稻的耕作中,中國傳統農業智慧中的“和諧共生”理念得到了充分發揚。利用稻田這一特殊淺水生態環境系統,津南區推行多年稻蟹混養模式,促進稻田間物質與能量的良性循環。目前,全區養殖“稻田蟹”3000畝,可收獲優質蟹約6萬公斤。
“藏糧于技”與“藏糧于地”相融并行,截至目前,津南區優質小站稻種植面積已從原先的1萬畝擴大到現在的3.3萬畝,其中,基質育秧面積超過85%,2019年津南區小站稻產量預計達到2萬噸。
進入新時代,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為綠色稻田提供了絕佳的生長條件。金秋時節,水稻田間沙鷗翔集,景觀化的稻田邊,月季、油葵、向日葵爭相吐艷,勾勒出大美津南的醉人之景。
今年,投資近7000萬元的小站稻加工中心正式投產運營。這里擁有北方最先進的大米生產線,年產優質小站稻5萬噸,并可依托產能數據,重新制定小站稻系列產品品質標準,達到國際標準化生產流程要求。
脫下質樸,換上華裝,如今,“精裝”小站稻已在中石化、榮程、弦熵科技及京東、天貓等線上線下銷售平臺的合力宣傳推動下,進入到300多家北京連鎖超市、380多家中石化易捷便利店。
“小站稻作文化已經入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小站稻產品正在申報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凝聚多方智慧,匯聚多方力量,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立足古鎮小站,積極打造以田園綜合體為亮點、以徽派民居為特點、以全域旅游為目的地的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鎮;另一方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津南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