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是當年中央紅九軍團的長征出發地。
地處閩西的福建省長汀縣縣城東南43公里處,有一座南北綿延40多公里、東西寬15公里的小山脈,叫松毛嶺。88年前,紅九軍團萬余名戰士在這里成功阻擊國民黨軍7天7夜的進攻,為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
松毛嶺戰役是長征前第五次反圍剿紅軍在福建的最后一戰,松毛嶺下南山鎮多個村莊留下不朽的傳奇,中復村被稱為“紅軍長征第一村”,塘背村被譽為“紅皮紅心紅骨頭,石灰粉不白”的百戰之村……中復村、塘背村、橋下村和長窠頭村被列為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近日,記者來到南山鎮,聆聽松毛嶺下紅色故事,探尋綠色發展歷程。
傳承有溫度
“人比槍高當紅軍,只有身高超過這個高度才能加入革命隊伍。”站在中復村紅軍橋上,今年59歲的紅色解說員、烈士后代鐘鳴指著廊柱上一條大約1.5米高的刀刻線深情道來。他說,這是一條生命等高線,當年,一些身材較矮的小同志,為了當上紅軍,在鞋底墊了厚厚的稻草,或用褲腳墊高身高,將腰板挺得筆直。
“要知道,那時可是戰斗最激烈、傷亡最大的時候。”鐘鳴動情地說。《長汀縣志》記載,“(松毛嶺戰役)雙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戰事之劇,空前未有。”鐘鳴介紹,1934年,全鎮人口不到9000人,有2700多人參加了紅軍,到達陜北的只有10人。新中國成立后,被追認為烈士的有654位,但發出去的烈士證只有275本,其他的都沒人認領。
從紅軍橋出來,走過紅軍街,再來到紅九軍團長征誓師出發地觀壽公祠,鐘鳴一路走,一路講述,時而充滿激情,時而語塞哽咽。鐘鳴有6位前輩親人在革命戰爭年代獻出了生命,他的講述更有一種別人難以體會的共情。
鐘鳴原來是教師。上世紀八十年代,鐘鳴時常聽到村里老人講述中復村的革命故事。從此,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紅色史料、學習紅色歷史知識,并向游客義務講解。2015年,鐘鳴被聘為紅色傳統教育講解員。“當我講起紅軍橋上的‘生命等高線’,講起為何中復村家家無門板,我猶如聽見了松毛嶺的槍聲。”鐘鳴講到動情處,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淚。中復村每年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每年聽他講解的游客有近10萬人次,最多時一天他要講解30多場。
一個故事講千遍萬遍,每次講述都透出一股正氣。鐘鳴日復一日地講述,也深深影響了兒子鐘振華。2017年,鐘振華辭去在廈門的工作,回到村里當起了講解員。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選擇,鐘振華說:“不能單以金錢酬勞為衡量,每次講解都能讓歷史故事清晰起來,心里對這段歷史增加一層崇敬,由此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感受長征精神。”
鐘振華更多地以平實、親切的語態和故事細節彰顯特色。他買來許多紅色書籍,從中掌握故事,尋找講解靈感。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的傳記,鐘振華反復閱讀,不少講稿都出自這里。
羅云然送6個兒子參加紅軍的故事,中復村提前一天過中秋的習慣……歷史在鐘鳴父子的講解中變得生動起來,中復村的形象在游客心中變得更加立體。如今,中復村組建了多支黨史學習志愿服務隊,鐘鳴擔任講解隊隊長,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村里紅色故事的講述中。
發展有熱度
從紅軍橋上走下來,來到一條鵝卵石鋪砌的古街。這條古街現在保留100多米長,街兩邊是錯落有致的傳統客家木屋。一些木屋牌子上,仍依稀可見“裁縫工會舊址”“消費合作社舊址”等字樣。
這條古街原是汀州通往上杭、連城的一段古官道,自古以來商賈云集。鐘鳴介紹,1930年,中復村成立了紅屋區蘇維埃區政府,在老街上建設了蘇區邊貿經濟中心,建立了鐵器、布匹、鹽油、百貨等合作社,對中央蘇區戰略物資的籌備、轉運,打破國民黨的圍剿封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因如此,這條古街被稱為紅軍街。
深厚的革命背景,濃郁的客家風格,紅軍街走上了一條紅綠發展新路,帶動中復村乃至南山鎮村民實現了經濟轉型發展。
2015年,南山鎮依托中復村紅色旅游的人氣優勢,引導紅軍街從旅游經濟向淘寶街電商經濟轉型。南山鎮鼓勵村民在紅軍街開設了幾十家銷售門店,整合中復村和周邊村的農副產品資源,推出了百香果、姜糖和塘背老酒等特色產品,在實體門店對游客進行體驗式營銷,并建立起互聯網營銷渠道。為鼓勵電商發展,南山鎮政府對入駐紅軍街的電商業主免店租3年,引導紅軍街累計發起500多人次的電商培訓,并組織100多人次去外地參觀學習電商經營經驗。
紅軍街不僅為解決農產品賣難提供了新路徑,更進一步帶動了中復村及周邊村的發展。
青年蔡火妹回鄉創業,創辦長汀縣火妹子家庭農場,開辦了火妹子淘寶店,生產和銷售客家紅糖姜、山茶油等當地特產。后來,她成立福建省火妹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一步開發銷售火妹子姜膏、姜茶、姜糖酥等特色產品。如今,她獲得了直播講師證書,成為龍巖市紅古田農產品直播帶貨代言人,帶動了一批本地青年參與直播帶貨。
來自塘背村的羅添鈴如今有了“塘背大叔”稱號。他不僅把自家農場的200多畝百香果全部賣出,還以保護價收購當地及附近村民的百香果,網銷到全國各地。如今,他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種植了1000畝百香果,并開發出百香果脯干、百香果醋、百香果條。羅添鈴還對老家的塘背老酒進行開發和包裝,開設了“塘背大叔”淘寶店。羅添鈴每年網售的百香果、塘背老酒等產品達數百萬元,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紅軍街還成為長汀縣農村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創業孵化基地。電商與當地的產業互相促進,目前中復村旅游從業人員近百人,以“斗笠人家”為代表的中型以上農村餐飲店就有3家,村民的就業平臺越來越多,增收渠道也越來越寬。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南山鎮電商從業人員緊跟新形勢,升級為直播帶貨。去年7月,中復村開展黨員直播帶貨,首次直播就吸引了1萬多粉絲關注。在黨員直播的示范帶動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產業發展帶頭人、返鄉青年紛紛加入直播帶貨隊伍,把疫情對農產品銷售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目前,中復村有40家電商從事直播帶貨。
南山鎮黨委書記戴永迪自豪地說,南山鎮既“紅”又“綠”,“紅”是蘇區紅,“綠”是生態綠,南山鎮人民依托千畝百香果、千畝檳榔芋、千畝蔬菜、千畝羅漢果和千畝油茶等“五千產業”以及河田雞養殖項目,出產了許多頗具特色的農產品。
融合加速度
當上“當家人”還不滿一年,39歲的中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鐘仰華就深深體會到了“快節奏”,村里一系列工程項目、發展項目讓他走路都恨不得跑起來。
作為“紅軍長征第一村”,中復村建設、發展一直備受上級黨委、政府重視。自從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制的鄉村發展規劃定稿后,中復村的建設項目一項接著一項。投資2.4億元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中復核心區)已經開建,投資2.8億元的中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剛完成征遷。這些大項目都將給中復村未來發展帶來幾何級的變化,比如中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成后可入駐40多家企業,年可實現第三產業產值約100億元。
大項目多,小項目也不少。借助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補助資金,中復村啟動了多個小項目。比如,整治黨群服務中心周邊環境,打造紅土初心講堂,提升黨建文化長廊、長征第一村“黨旗紅”文化廣場,建設融創園項目,等等。近期,中復村還創建了一個占地100畝的標準化果蔬種植基地,交由四季紅合作社負責經營,村集體經濟每年能增收1.2萬元,帶動了10余名脫貧戶,同時還提供了20個就業崗位。
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讓塘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羅土長生每天也連軸轉。塘背村聘請中央美術學院對村莊建設進行了科學規劃,自籌資金800萬元修復共和國開國少將羅洪標將軍故居和修建陳列展。開建烈士英雄人物事跡浮雕,建設“黨建+紅色文化”主題公園,修復紅十二軍司令部舊址——卓濟祠。與此同時,塘背村通過收集挖掘紅軍標語、紅色山歌,形成了打造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黨員干部教學點兩個項目。
橋下村在進一步修復革命遺跡、營造紅色氛圍的同時,也把更多精力放在綠色發展、富民增收上來。今年,橋下村探索“我在橋下有畝田”認領模式,以每畝2500元的價格,將村內種植的綠色生態大米與城市消費需求群體直接對接,在響應國家種糧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如今,南山鎮正在謀劃通過跨村聯建的方式,以中復村長征文化公園為核心,把周邊相關紅色美麗村莊聯結起來,加速紅綠融合發展,形成共同發展、共同致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