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茶淀街道的農業大棚內,當地村民在為櫻桃疏花。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花橋鎮竹林村的青菜頭進入收獲期,拓寬了農戶增收致富渠道。
福州市永泰縣長慶鎮福斗村近三千畝高山生態果園迎來豐收季。
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作為黨的二十大后發布的第一個中央一號文件,釋放了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擘畫了新一年“三農”工作的路線圖,也是一份指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操作手冊”。
廣袤鄉村,萬物春生。各地鄉村干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以“拼”的精神、“實”的干勁、“闖”的意識,迎春開跑,實干開局,搶抓新機遇、彰顯新擔當。
“拼”的精神,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成都平原,平疇沃野。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的干部群眾正忙著春耕備耕。干活休息的間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雪平給大家宣講中央一號文件。村民們對“種糧”的部分,聽得最認真,“我們是種糧大村,事關糧食豐產,容不得半點馬虎。”
永豐村圍繞糧食穩產,在田地里寫好“精細文章”:耕地質量監測站對地情、肥情等實施24小時監測,依托大數據制定用肥用水方案。農機合作社備齊了旋耕機、插秧機、無人機等,確保高標準農田全程機械化操作。而作為四川規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今年村里還將集中栽種優質稻種80余個,為眉山及周邊地區鄉村培育、推廣優質新糧種,攜手種好“中國糧”。“有問題,隨時給我打電話!”李雪平對種糧各環節負責人再三交代。
渤海灣南岸,山東省昌邑市柳疃鎮青阜村曾是“滿眼鹽堿地,只長野草不長糧”。近年來,當地以青阜村為中心,成立青阜農業鄉村振興樣板片區,流轉、托管、改造鹽堿地10.2萬畝,走出一條強村富民的“青阜路徑”。“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做好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試點。青阜片區將繼續堅持糧食生產為核心,讓更多的鹽堿灘變成‘噸糧田’。”青阜社區黨委書記李偉伉信心滿滿。
春回大地,萬象“耕”新。對于內蒙古喀喇沁旗乃林鎮的干部群眾來說,眼下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重點是地膜離田4萬畝和高強度地膜應用2.5萬畝。“推動土壤污染治理,保護農田土壤,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也促進多種糧、種好糧,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多贏。”乃林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姚仲軍侃侃而談。
在“魚米之鄉”江蘇,宜興市芳橋街道金蘭村是個種糧明星村。“以中央一號文件為指導,以新科技鑄就農業新實力,全力以赴抓好穩產保供的頭等大事。”金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蔣仲良說話句句不離“種糧”:整合多方資源,持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提升農業單產水平,主動對接市場訂單,持續打響“陽山蕩大米”品牌……
“實”的干勁,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底線任務之一進行強調部署。
這兩天,青海省曲麻萊縣巴干鄉,風雪過后,終于放晴。代曲村黨支部書記扎西巴丁趕不及冰雪消融,踏著殘雪挨家挨戶去看牦牛。牦牛養殖是村里的“頭部項目”,但多年來各家各戶分散養殖,抵御風險能力較弱。
要防返貧,得形成大產業、創造大就業。為此,巴干鄉采取“支部+合作社+牧戶”發展模式,打造集良種繁育基地、高效養殖基地、花色牦牛回收基地、有機飼草料種植基地于一體的特色大產業。目前僅代曲村就已整合18.41萬畝草場、900頭牛、1500只羊和113.25萬元資金。
在陜西省安康市洞河鎮楸園村,村民老胡和妻子身患重癥無法務工,生活一時陷入困境。當地防返貧快速發現響應機制第一時間被“激活”,鎮、村兩級很快拿出幫扶“套餐”,為其辦理低保和臨時救助,輔導養豬和茶葉種植,提供產業補助。洞河鎮的這套“防返貧”機制對因病、因殘、遭受意外災害變故等重點人群定期開展走訪,嚴格按照監測程序納入監測體系,落實勞務輸出、產業扶持、技能培訓、金融服務、社會兜底等綜合性幫扶措施,守牢防返貧底線。
努力拓寬增收致富渠道,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關鍵還得靠產業。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區,群眾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土地流轉、養殖及勞務輸出。新的一年,該區將投資1900萬元,在紅寺堡鎮同原村、大河鄉龍源村、新莊集鄉沙草墩村實施日光溫室項目建設。連日來,經過同原村駐村第一書記袁寶文努力的宣講,村民們達成共識:齊心協力發展以溫室種植為主導的特色高效農業,產出好品質、創出好牌子、賣出好價錢。
“這是一種從海外引進的新品種,一斤能賣60元!”在江西省井岡山市拿山鎮江邊草莓種植基地里,記者品嘗到了一種白色草莓,分外香甜。這個基地是拿山鎮黨建產業聯盟的“8塊拼圖之一”。鎮長許會勇介紹,拿山鎮以黨組織為紐帶,按照業緣相關、地緣相近、趣緣相投的原則,遴選出8個產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打造“黨建+產業聯盟示范帶”,形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的產業集群,帶動全鎮10個村的集體經濟和群眾“雙增收”。
“闖”的意識,
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從美麗鄉村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對鄉村建設內涵和目標的進一步豐富和拓展。
走進安徽省歙縣桂林鎮江村,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沿著村道前行,一口方塘映入眼簾。“建設和美鄉村,江村始終想在前、做在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立華指著方塘介紹說,這口方塘廢棄多年,淤泥沉積。江村投入50余萬元清淤,一半種荷花,一半養魚,沿線種上桃花,串聯成一條高品質的環塘景觀帶。
“我們還整合資金,把通村道路整治納入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庫,對道路進行拓寬改造,修建停車場,現在,來江村旅游的大巴、小汽車一輛接一輛呢!”黃立華興奮不已。
西藏隆子縣斗玉鄉斗玉村的榮譽一長串: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文明村鎮……駐村第一書記王海峰告訴記者,圍繞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斗玉村開列“任務清單”:依托8.8萬畝林地和珞巴族納、姆熱、巴依等部落文化優勢,發展庭院經濟,打造精品旅游。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計劃投入100萬元,實施5000畝森林“撫育工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讓群眾生活有保障、致富有渠道、守邊有動力、發展有支撐。
“剛過去不久的兔年元宵,我們街道的上海村舉辦首屆‘民間文化節’,累計接待游客約12萬人次,和美鄉村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聚寶盆’。”廣東省陸豐市東海街道黨工委書記洪錦宗說。碧海、藍天、陽光、沙灘……小漁村變身“網紅村”。下一步,上海村將加大“谷鄉慢城”鄉村振興示范帶上海段建設力度,打造高品質旅游樣板,成為投資興業“大寶地”、宜居宜業“大福地”。
把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把“規劃圖”變“實景圖”……壯麗神州大地上,許許多多忙碌的身影,在為“鄉村美麗文章”寫下生動注腳,為鄉村之歌注入基層“最強音”。
重慶市榮昌區昌州街道黨工委書記皮榮剛介紹說,昌州街道將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持續提升“強產業、強生態、強治理”,完善長效常態整治工作機制,扎實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河北省灤平縣金溝屯鎮下營子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陳泓宇是一名新入職的選調生。他向記者吐露了自己的“年度小目標”:協助村“兩委”規劃村莊風貌,加強鄉村廊道、公共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提高日間照料、探訪關愛等公共服務水平,用行動放飛青春夢想,讓村莊美起來,也讓鄉親們腰包“鼓起來”。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增先表示,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組織引領不可缺位。淮陽區將“多輪驅動”,把產業振興明確為“書記工程”,納入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指標;推動黨組織上“產業鏈”進“合作社”,推動多點、多區、多園的產業發展格局;繼續實施“招才引智”等活動,促進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擼起袖子加油干,更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
本報記者 聶偉 車婧 朱秀霞 周靜文 許露露 林華維 倪懷成 周妍 倪敏 李慧 華賢東 劉鳳雙
本報通訊員 胡夢瑤 黃亮 呂振洋 李佳瑤 孫景山 賀巖 潘雪麗 付留兵 莫曉雪 李萬軍
(本版配圖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