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一根網線走天下”,現在是一群年輕人共居共享共創
鄉村數字游民社區如何留住“全球合伙人”
余村的“全球合伙人”們。浙江安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60多個合伙人和新經濟項目落地,1200多名青年常態化駐地辦公,‘新鄉人’數量甚至超過了‘原鄉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近日用這組數據向記者展示了余村的變化。
兩年前,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汪玉成走上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余村招募“全球合伙人”的故事由此傳遍大江南北。自余村“青來集”園區、數字游民公社陸續開門迎客以來,“新鄉人”帶來了國漫咖啡、機器人研學基地、觀星社等新場景、新業態,整個村子更時尚、更年輕了。
在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高山村,大蒜也沒想到自己成了“咖啡搭子”。一年能賣出7萬杯的大蒜咖啡,創意就來自榜樣青年社區負責人戴超與入駐社區的年輕咖啡師。一群住在社區的數字游民、創業青年還為高山村量身打造了首屆“春季大蒜季”,各式各樣的踏春活動讓周末的鄉村熱鬧非凡。
“一根網線走天下”,把工位搬到風景里的數字游民,曾經頗受關注。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這兩年,天津、云南、浙江、四川、海南、安徽、廣東、上海等地均已布局數字游民社區建設,當地政府以人才政策持續加碼,吸引年輕人入駐。如今,許多年輕人成為“新鄉人”,他們讓鄉村擁有了新業態、新場景、新消費。
一群年輕人共居共享共創,鄉村新業態不斷“上新”
“數字游民公社和‘青來集’園區落地,我們有了落腳的地方,還可以和一群相似的人一起工作生活。”熱愛騎行的80后女生卓莉之前在上海工作,經常騎行路過余村,卻一次都沒有走進去過。2023年8月,她帶著一份騎行俱樂部的創業計劃來到余村,一待就是500多天。
3月3日,在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高山村川農牛科創農莊油菜花田里,農戶向參加研學的小朋友講述蜜蜂的秘密。受訪者供圖
這是余村第一家騎行俱樂部,在村委會和公社的大力支持下,公社附近的一座破舊老宅被改造成“藍房子鄉野之家”。隨后一年半的時間里,卓莉和團隊成員一起,以余村為樞紐,開發出30條騎行旅游線路,騎友們可以在村里用餐、住宿,離開的時候還能帶走一份特產。“參加活動的騎友們非常喜歡余村,以前可能短暫停留就離開了,但現在,大家可以選擇在余村過個周末,也可以累了坐下來喝杯茶聊聊天,體驗感不一樣了。”在她看來,鄉村要向年輕人展示自己的吸引力,“如果能夠讓年輕人暫時停下腳步或經常前來,隨著人越來越多,總會碰撞出共創的機會”。
像卓莉一樣的“新鄉人”也改變了余村的“原鄉人”。汪玉成告訴記者,余村本地姑娘俞佳慧在看到鄉村變化后也選擇了返鄉創業,參加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路演。“現在,俞佳慧不僅擁有了自己的綠色農場,還建起一棟茶舍民宿,讓游客在品味安吉白茶的同時,體驗鄉村的閑適。”最近,2025年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也已啟動招募。
00后女生周溪選擇入駐高山村的榜樣青年社區,是因為她所運營的農耕類研學項目在這里落地了。
“我們開展插秧、收割水稻、采摘等農耕體驗項目,村委會和農戶都給予了充分支持和配合。”最近,油菜花盛開,她們組織親子家庭走進油菜花地、認識蜜蜂,村里養蜂多年的農戶成了老師。小朋友們在這里學到新知識,家長們還可以直接向農戶購買土特產。在社區居住了半年多,她覺得這里的年輕人已經是一家人了,“正在開展的首屆‘春季大蒜季’就是大家一起討論、創造出來的活動,希望通過共同努力,把它辦得精彩有趣”。
去年年初,95后數字游民梅星宇了解到浙江省杭州市梅林村的Qspace數字游民社區后,就從泰國清邁回國了。“社區內測期間主打AI主題,這恰恰是當時我想了解的領域。”她說,“我們會不定期舉行與職業和旅居相關的分享會,比如,邀請互聯網公司的從業者向我們介紹AI的發展、分享AI圖像研發、設計等。大家也經常進行‘思想碰撞’,沒準兒就會互相啟發,帶來更多事業上的發展。”借助杭州良好的營商環境,梅星宇嘗試了社區型酒館的運營,也在不斷探索不同領域的合作。
資陽國際數字游民社區位于四川省資陽市臨空經濟區仁里村,負責人潘潘希望能為“i人(指性格內向的人)”打造一個舒適空間,讓“大家來到社區可以更好地與自己對話”。讓潘潘覺得高興的是,社區主打“共創”,許多入駐的年輕人自發辦起了活動,“有人主動分享創業經驗,有人為村里小朋友教授英語,也有自媒體博主在這里做起了數字游民訪談……這是社區美好的地方,是時間久了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數字游民社區作為“紐帶”,讓一群年輕人共居、共享、共創,為鄉村帶來新的經濟活力、人才流入甚至技術支持,新業態不斷“上新”。
高山村成了新晉“網紅打卡地”,招牌“大蒜咖啡”讓更多年輕人加盟,共同開啟后備箱咖啡創業之路。戴超說,今年年初,他們和北京大學一支學生團隊進行合作,為大蒜打造了獨有的文創產品。資陽國際數字游民社區所在的仁里村,有了山頂咖啡廳、特色餐廳、寵物新消費俱樂部、露營地和美術館酒店,未來也將有更多新業態推出。
數字游民變“新鄉人”,社區建設、人才政策都要跟上
創辦榜樣青年社區之前,戴超經營過民宿,開設過研學項目,嘗試過不少鄉村業態的產品運營。與高山村“一拍即合”,恰恰是因為村里想發展新業態,而他想探索“能否在鄉村發展中實行合伙人制度”。
“我們培養愿意前往鄉村并且熱愛鄉村的年輕人,將一技之長帶到鄉村,轉化成商品。如果商品可以盈利并形成商業閉環,我們還可以投資。”戴超發現,成都的許多年輕人都考慮過去農村發展,“體驗詩和遠方的生活”。于是,他們與村集體合資成立了公司,將村委會舊址改造成青年社區,既有咖啡廳、餐廳,也有路演廳、會議室和共享辦公空間等,還有可供長期居住的公寓。隨后,他們對整個高山村的閑置院落進行了重新梳理,使之成為年輕人的創業孵化空間。
“我們發現一些前來入駐的創業者只有技術,沒有產品,我們要幫助創業者梳理產品、創建品牌,進行陪跑式孵化。”如今,許多院落有了自己的主理人。戴超笑稱,在社區共建過程中,村干部們也在積極學習市場化思維,動員親朋好友回鄉發展。“社區舉辦市集等活動時,會專門留出攤位邀請村民參與,隨著周末客流量的增加,原來不愿意進行房屋改造的村民,也在積極參與改造了。”
“利用鄉村閑置空間構建可持續的鄉村生態社區,營造出全新的青年返鄉所需要的生態與‘土壤’,才能持續為鄉村帶來年輕人。”去年12月,麗水市委人才辦等九部門推出《麗水市支持數字游民發展八條措施》,全域招引數字游民。借此機會,徐仲選擇在麗水市遂昌縣湖山鄉湖山街辦起了Cohere數字游民社區,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內測。他說:“通過社區的方式為鄉村聚集一群年輕人,讓他們為地方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也獲得更多回報,這是我們想要在麗水實踐的。”
汪玉成也認為,青年聚集的社區能夠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形式,“他們的到來能為鄉村帶來新的思想、技術和創意,從而推動產業升級和多元發展”。不過,他坦言,原來的鄉村產業業態相對單一,在公共服務水平上與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較難滿足數字游民和入鄉就業創業青年等群體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為此,余村不僅打造了數字游民社區等載體,還持續迭代升級了人才支持政策,健全完善了合伙人“5分鐘生活服務圈”系列配套設施等。
在汪玉成看來,要讓數字游民社區長期具有吸引力,就要與本地特色產業結合,形成多元化的經濟模式,還要注重品牌塑造,為數字游民提供更多的合作與發展機會。
“藍房子鄉野之家”正式運營后,卓莉計劃開啟團隊員工招募,“我們期待本地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不僅惠及所有創業者,也能惠及創業團隊的員工,這樣我們可以招來更多年輕人”。團隊組建后,她還希望能夠獲得更多資金扶持的機會。
參與了資陽國際數字游民社區的建設,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周濤談到,社區通過盤活鄉村閑置資源,引入數字經濟、藝術創作等新興產業,不僅激活了鄉村經濟,還為青年提供了“工作+生活+社交”的復合場景。他認為,數字游民社區是鄉村振興與青年發展的交匯點,數字游民需要長期發展的職業機會,“鄉村和社區要引入多元化產業,為數字游民提供共創接口,只有產業扎根,才能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