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洼地區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植物叫杞柳。每一次蓄洪,洪水退后莊稼沒了,但杞柳依舊旺盛成長。老百姓把它們割下來編筐打簍,漸漸發展成柳木工藝產業,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在當地,我們管‘杞柳’叫‘希望’。”“最美公務員”、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龍王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劉曉妮這樣深情話“杞柳”。
劉曉妮(左)在阜南縣郜臺鄉柳編加工企業調研。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主動包點深度貧困村
村子臟亂差、道路泥濘不堪、房屋漏水……這是在皖北農村出生的劉曉妮對農村的全部記憶。2011年大學畢業后,劉曉妮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安徽省第四批大學生村官,帶著改善家鄉貧窮落后面貌的信念,她來到蒙洼蓄洪區,從此成為扎根深度貧困地區的一棵杞柳。
盡管有心理準備,但初次走進莊臺時,劉曉妮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昏暗擁擠的房屋,污水橫流的地面,四處散落的垃圾、柴火垛……劉曉妮的心涼了半截。上班第一周宿舍就被水淹了,看到滿屋子的水和被浸泡的物品,劉曉妮擦干眼淚,簡單收拾一番就下村走訪了。
扎根越深,對這片土地的情感就越深。2014年8月聘用期滿,劉曉妮放棄已考取的銀行工作,通過省考來到阜南縣郜臺鄉。因表現優異,2016年被推選為郜臺鄉黨委委員,到任第二天便主動申請到全鄉唯一的深度貧困村——寧臺村開展包點工作。
寧臺村所有百姓都住在湖心莊臺,基礎設施欠賬多,產業發展滯后。起初,村里干部群眾并不信任她,覺得這個瘦弱的“小丫頭”就是來做做樣子的。為了打開局面,劉曉妮經常向老同志請教方法,從不回避群眾的抱怨和指責,放得下身段,也不怕紅臉。
村民薛朝云是第一個朝劉曉妮撒氣的。劉曉妮去他家走訪時,站在大門外被薛朝云罵了一個多小時。同行的人勸劉曉妮離開,她拒絕了。“今天走了,明天呢?后天呢?”薛朝云沒有想到“小丫頭”這么有耐心。“俺叔,您說完了吧?管讓我進家里敘敘了吧?”此后,劉曉妮經常去薛朝云家,跟他講政策、敘家常,鼓勵他把荒廢的魚塘重新用起來,還幫他申請補貼,漸漸地,兩人關系好得像“爺倆”。薛朝云不僅成功脫貧,還成了村里的調解員。
因殘致貧的潘光俊發展蛋雞養殖產業,由于資金缺乏、經營理念保守,規模一直不大。劉曉妮主動牽線,幫他成功申請到小額扶貧貸款和產業獎補資金近30萬元。潘光俊脫貧后,還帶動8戶群眾就業。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潘光俊家的土雞蛋滯銷,劉曉妮協調在縣城的大型超市銷售,因為潘光俊行動不便,劉曉妮就開車將雞蛋往城里送,一個月賣了11萬余枚。“有天夜里下著大雨,劉書記衣服都濕透了,還來我家拉雞蛋。”性格內向的潘光俊說著說著眼睛就濕潤了。
2019年,劉曉妮當選郜臺鄉黨委副書記,榮獲阜陽市脫貧攻堅“最美幫扶人”稱號。
蓄洪的日子沖鋒在前
2020年夏季王家壩蓄洪區泄洪。7月19日,阜南縣防汛指揮部接到上級命令,要求7個小時內把蓄洪區內所有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劉曉妮負責的曹臺村需要轉移安置農戶26戶60人,時間緊、任務重,再加上此前13年沒有蓄過洪,群眾的避險意識明顯弱化。劉曉妮拎著喇叭反復宣傳,挨家挨戶排查督促。
汪學林老兩口住在壩子下面,雖然重要生活用品已經搬完,可老兩口總想著要把那些廢舊物件也帶走。劉曉妮十分理解老人的心情,招呼說,“大爹,水快來了,你跟俺大娘先走,我幫你收拾!”劉曉妮不僅沒有一句責怪的話,反而動手幫著干,直到全部收拾完。經過緊張的連續奮戰,全鄉289戶807人全部按時轉移到安全莊臺。
蓄洪的30余天里,瘦弱的劉曉妮克服水邊蚊蟲鼠蛇困擾,帶領黨員干部日夜巡堤查險,到各個堤段開展巡堤示范,專業程度讓大家折服。“13年沒蓄洪,俺們都快忘了!沒想到這個小丫頭做起來專業得很!”老黨員馬賀英稱贊道。
57歲的汪樹山是村里的養牛戶,莊臺上空地少,他的20多頭牛只能擠在一塊狹窄的坡地上,汪樹山擔心小牛會淋雨生病。劉曉妮弄來了兩個大帳篷給小牛遮雨,還動員企業捐贈飼料,幫助汪樹山渡過了難關。
洪水退去時,已是處暑時節。“劉書記,劉店村前店子組的一些村民不想補種了,這可咋辦?”村干部李新友對劉曉妮說。劉曉妮在得知村民是擔心糧種不好、又賣不掉時,當即聯系了縣商務糧食局、縣農業農村局,爭取技術支持和售糧支持。消除了后顧之憂后,群眾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30多戶村民表示立即補種,災后生產生活恢復和重建工作有條不紊展開。
今年1月,劉曉妮獲評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防汛救災先進個人。
青春獻給鄉村不言悔
在郜臺鄉工作期間,作為班子里最年輕的成員,劉曉妮謙虛好學、踏實肯干、主動擔當。防汛時承擔任務最重的下游堤段,脫貧攻堅收官時主動擔起全鄉唯一一個掛牌督戰村的包村任務,內澇嚴重時她架著雙拐到地頭指導清溝排水,給母親患有精神病的張子高、張子遠兄弟倆補習功課……
22歲到32歲的青春年華,扎根基層的劉曉妮,收起了裙子和皮鞋,牛仔褲、運動鞋成為標配,工作柜、床頭、桌子上擺滿了各類“三農”書籍。時間長了,鄉親們都知道這個愛說愛笑的曉妮書記還沒談對象,劉曉妮總是笑著說:“脫貧之后再脫單!等你們生活好了,我就去找對象!”
當初從銀行辭職到蒙洼工作,父母就有些不理解,但更多的是心疼。可每次聽到女兒跟他們說蒙洼的事兒,講王家壩精神,講莊臺文化,講杞柳和柳編,他們又為女兒取得的成就而自豪。曾經也有同學朋友問她,“后不后悔把最珍貴的10年獻給了蒙洼?” 劉曉妮堅定地說:不后悔,我要感謝蒙洼。蓄洪后的蒙洼比之前綻放得更絢爛,這對我是一種莫大的激勵,更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今年5月,劉曉妮調任阜南縣龍王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新的環境,新的崗位,新的角色,她的工作更忙了,擔子更重了,可這棵扎根蒙洼的“杞柳”也越發鮮艷、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