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特派員第一村溪后村。(延平區委組織部供圖)
走進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溪后村,只見成片筆直堅韌的杉木林、遍布田園的百合鮮切花種植大棚、道路兩側整齊的農家小樓……這里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20多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科技助力,有著“綠色金庫”之譽的溪后村展現出新時代綠色發展的勃勃生機。
溪后村的科特派故事,要從吳敬才說起。1984年從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專業畢業后,吳敬才一直在南平農業系統工作。1997年到1998年底,他被公派到德國進修園藝栽培技術。進修回來,吳敬才受命前往王臺鎮掛職鎮長助理,派駐溪后村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和指導工作。誰也沒想到,他的下派成為一場閩北大地“體制性的革命”的開端。1999年2月,南平市下派了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員,奔赴全市215個行政村,開啟了全國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先河,吳敬才成為“1號科技特派員”。
“過去,杉木漂流至閩江支流富屯溪,再一路沿閩江南下,直至福州臺江,銷往全國各地。”今年已80歲的村民魏乃涵還記得,杉木曾是溪后村的經濟支柱,早年溪后村幾乎家家戶戶以采伐、販賣木材為生。隨著生態意識覺醒,溪后村民開始思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辯證關系。科技特派員們發現溪后村的氣候、水質很好,土壤呈弱酸性,特別適合種植百合花。從“1號科技特派員”吳敬才開始,溪后村前后迎來12位科技特派員,他們駐派期間不僅根據溪后村獨具特色的林業、畜牧業給予技術支持,也讓村民掌握了百合花種植技術。
“我們村百合花種植業的發展受益于一任接一任的科技特派員。”種植大戶徐行州介紹,剛開始種百合時,不懂得選什么品種、用什么農藥。陳文靖等科技特派員多次到大棚現場勘查指導,他們一點撥,藥到病除。科技特派員們有事沒事就往花地跑,溪后村家家戶戶都有他們的電話。
為讓百合花種植戶遇到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溪后村建立了科技特派員共享平臺,使一個科技特派員能為多個農戶提供科技服務,同時一個農戶也能享受多個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指導。
通過“科特派+產業鏈”“科特派+金融”等方式,溪后村為百合花產業發展插上了“翅膀”,2000畝種植面積為全鎮之最,先后成立了15家百合花專業合作社,每年銷售鮮切百合花約2000多萬枝,銷售額5000多萬元,同時,推出“秋種百合,夏種水稻”的“花稻輪作”模式,實現土地的高產高效種植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科技特派員制度不僅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也加快培育農業全產業鏈,讓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2021年來共有20余名涵蓋農業、林業、畜牧業、園藝等專業的科技特派員,幫助溪后村調整種植結構,先后引進了多個農產品新品種,引導農戶發展大棚蔬菜和竹蓀、檳榔芋種植,改造了低產柑橘100畝,并發展種植翠冠梨100畝、煙葉250畝、大棚蔬菜100畝,綠化苗木30畝,成為共富路上的“金種子”。溪后村村民依靠種植“百合花”和特色產業開出了生活的“致富花”,2023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戶均增收2萬元。
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大量產業項目在家門口落地,吸引200余名外出村民返鄉創業就業。“我們把百合花種植作為農民增收的突破口來抓,以黨員帶頭發展百合花種植,通過科特派助力,引導帶動周邊農戶集聚種植、抱團發展。”村黨支部書記魏長俊說。
在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創新實踐下,“科技之花”在溪后村這綠水青山中盛開得更加絢麗,助力一批又一批的村民走上了致富增收的康莊大道。
本報記者 林華維 通訊員 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