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洞變農場。(襄陽市委組織部供圖)
炎炎夏日,熱浪滾滾,湖北省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的礦洞里卻是涼風習習。曾經的廢棄礦洞,如今成了獨特景觀、生產基地,是堯治河村的“寶貴資源”和“綠色資產”。
“堯治河村52公里的礦洞帶全部開發利用后,將形成集文化休閑娛樂業態、無公害食用菌和蔬菜種植加工、洞藏酒系列主題景區于一體的三產融合帶,年利潤可達5億元。”談及未來,村黨委書記孫開林信心滿滿。
保康縣號稱“中部磷都”。1988年,堯治河人絕壁鑿路、開山采礦,最高峰時全村有大小礦洞60余個。至2011年,全村總產值突破12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過萬元。然而,走上致富路,帶來了“環境病”。“不能再挖了!”在孫開林帶領下,堯治河村人先行先試,2016年起發展礦洞經濟,為全國老礦區踐行新發展理念探索了新路徑。
三界洞天景區位于一個廢棄礦洞內,該礦洞于1994年開挖,2015年廢棄封閉。2021年改造后開門迎客。利用高清激光工程投影機、4K動態3D影片等,三界洞天景區打造了69個神話故事場景,開業以來,年吸引游客20余萬人次。
在確定“把山區建成景區、礦區建成景區、老百姓生活區建成景區”的“三區融合”發展戰略后,堯治河村目前僅剩3個礦洞還在開采,絕大部分礦洞已經關閉,森林覆蓋率達到92%,生態恢復率接近100%。
廢棄礦洞水電設施齊全,若是回填,成本很高,何不好好利用?2016年,經村黨委謀劃提議,全體村民一致表決——堯治河村開始探索發展礦洞經濟。奔波各省考察取經、聘請專家科學規劃、多方協調籌集資金,經過近2年的充分準備和逾3年的艱辛建設,村核心區總面積1.8萬平方米的巨大礦洞變成仙氣裊裊的“神話秘境”。
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孫開林提出《關于加快推進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的建議》,堯治河村變廢為寶的探索,受到各界關注和認可。
走進戴家灣礦區的廢棄礦洞里,獨特的蘑菇香味隨風飄來,一排排菌包整齊排列,一個個蘑菇破袋而出,長勢喜人。
“村里帶我們選取條件適宜的廢棄礦洞種起食用菌,為鄉親們找到致富新路子。”菇農宦仁菊說,礦洞內恒溫恒濕、清爽陰涼,可以實現春夏秋冬四季連續采摘、穩定供應。每批代料蘑菇可采摘7茬,綜合產量較常規大棚食用菌提升約30%。
全村60多個廢棄礦洞中,滿足條件、可以開發成景點及其他旅游業態的數量有限,那剩余位置、構造不佳的礦洞該怎么辦?一個偶然的機會,孫開林在考察外地香菇種植時靈機一動。說干就干!邀請專家現場評估,選定食用菌種布局規劃,依托合作社經營管理……短短兩三年時間,堯治河村10余個大小礦洞變成“菌菇農場”,共6個品種、200余萬棒,實現產值超8000萬元,解決老弱群體30余人就近就業。
從三界洞天景區背后的養心谷民宿群拾級而下,行至谷底,便是一處門楣精致的礦洞,只見低矮、深邃的洞中,擺放著一排排陶土酒壇。
“廢棄礦洞是存酒的好地方!”孫開林說,荊山文化培育出保康地區悠久的品酒史、釀酒史,他們不僅著眼于易結合、見效快的礦洞旅游和礦洞農業,更依托當地成熟的白酒制造產業體系和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挖掘培育了洞藏酒這一附加值較高、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
“洞里常年維持16℃左右、75%上下恒溫恒濕的環境,經過陶土罐洞藏的白酒更細膩醇厚。”湖北堯治河洞藏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鋼說,“我們目前推出了兩種銷售模式。客戶既可直接購買公司窖藏的年份白酒,也可在18個品類原酒中選購洞藏,按存儲時間交管理費。”據介紹,2023年7月洞藏酒試營業以來,存酒儲量已達20余萬斤,年收入達5000余萬元。
本報記者 周妍 通訊員 劉玉雷 李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