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第一支銅管樂團。(徐州市委組織部供圖)
沿著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驅車向前,不一會兒,就到了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下車,滿目皆是紅彤彤的燈籠,一排排懸掛在半空中。不遠處,是綠油油的田地。
“一部農民樂團的發展史,就是馬莊村的發展史。如果沒有農民樂團,就沒有今天的馬莊村,它是一張最亮麗的名片。這支農民樂團,不但吹出了糧食,還吹出了票子!”談及農民樂團這個“村寶”,馬莊村原黨委書記孟慶喜自豪地說。
1988年,馬莊村組建了當地農民樂團,這是蘇北第一支銅管樂團。2007年,樂團參加意大利國際音樂節,獲得了第二名的佳績,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之后,樂團上過電視,斬獲獎項無數。
說起當初成立樂團的原因,孟慶喜說這得從“窮”講起。20世紀80年代,馬莊還是徐州市北郊的一個貧困村。彼時,黨支部書記孟慶喜帶領村干部連開三天會,決定依托煤炭資源搞發展。村黨支部帶頭,32名黨員跟上,僅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年產10萬噸的煤礦投產。不到3年,煤礦實現產值過千萬元,村經濟完成“逆襲”。村民人均收入比1986年增長2.85倍。隨后發展中,馬莊村根據時代發展需要,積極轉型,狠抓生態修復、實施綜合治理,主動融入潘安湖濕地公園建設,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了美麗鄉村。
“富了口袋,不能空了腦袋!”一路發展中,馬莊村始終牢記這點。但怎樣才能讓村民的腦袋也“富起來”?1988年,村黨組織拿出3萬多元購買了長號、黑管等西洋樂器,成立了蘇北第一支銅管樂團,成員都是農民。馬莊村邁出“文化立村”的鏗鏘腳步。
30多年來,農民樂團堅持演農村事、說農家話、道農民情;不僅是文藝表演團,還把政策理論、時事政治編成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小品、快板、歌舞,及時幫助群眾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憂、文化上解渴。
馬莊村黨委書記毛飛介紹,如今每周五的周末舞會讓農民跳起了“田野上的華爾茲”,每月1日的升旗儀式讓全體村民接受一次精神洗禮。此外,常態化舉辦百姓“村晚”“賈汪草根秀——百姓大舞臺·有才你就來”等文化活動,每天開播“金馬之聲”,常年評選“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家家登臺、人人參與的濃厚文化氛圍逐漸形成。豐富的文化活動,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現在,文化活動又漸漸演變成旅游活動,每年吸引游客60余萬人次。
馬莊村的空氣里,彌漫著中草藥香。尋著香味,走進馬莊香包文化大院,只見“繡娘”們忙活得熱火朝天。她們在縫制的,便是馬莊村的另一個“寶貝”——香包。馬莊香包歷史悠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純手工制作。村里八旬老人王秀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香包”的傳承人之一。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馬莊村參觀了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對馬莊香包連連稱贊,并花錢買下王秀英制作的一個中藥香包“捧捧場”。總書記的點贊,點燃了王秀英老人把香包產業做大的激情,也敲開了馬莊香包走向產業化的大門。
今年上半年,馬莊香包銷售收入超800萬元。馬莊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俠告訴記者: “近些年,馬莊村不斷創新,與行業領先的運營轉化公司合作,組建馬莊香包運營團隊,開通抖音電商平臺,新開發功能性香包和特色文創產品80余類,把‘小香包’做成了千萬元規模的大產業。”
“富裕文明各業迅猛發展,安定祥和馬莊面貌大變樣……”毛飛說,正如馬莊村歌《馬莊之歌》所唱的這樣,近年來,馬莊村以黨建為引領、文化潤村為兩翼、文旅產業為龍頭,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獨具馬莊特色的發展之路。
本報記者 朱秀霞 通訊員 王世駿